抄绘专题|同济大学建筑系文远楼
01
案例讲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文远楼)是中国第一所“包豪斯”式建筑,文远楼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A楼(文远楼)的基本模型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抄绘这些案例,除了要了解建筑的基本形式,还要了解背后的设计意图和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文远楼的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我们研究生考试中常用的建筑面积经常为3000平左右,当然,5000平左右也有考察到。
文远楼的结构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当时已经是比较新的结构形式,建筑师有哈雄文,黄毓麟,结构师为余载道。
02
文远楼的形态与项目背景
文远楼主入口的形态十分贴合包豪斯式的形态特色,十分完整的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手法。
例如:底层架空、横向长窗、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等,在文远楼的整体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现代建筑五点:
底层架空、横向长窗、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
--柯布西耶
文远楼建于1953年,坐落于同济大学的东北角,属于国际包豪斯风格,平面布局自由,功能流线合理,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
1993年文远楼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99年货“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铜奖,2005年起文远楼进行了节能改造,使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燃气补能系统。
文远楼是属于文物保护建筑,我们在考试中对这类建筑的改建加建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栋楼的改造过程对我们的设计学习会很有启发。
文远楼命名的缘由,“文远”取中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的字,字体摘自鲁迅手笔。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字文远。
文远楼本来是给测绘学院设计使用的,后测绘学院迁移至武汉,所以文远楼建成后归建筑系所用,目前,文远楼屋顶平台仍一楼下原预备放置的测量仪器的小柱墩。
文远楼是典型的3层不对称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当时,从平面到立面的处理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属于典型的“包豪斯”风格。
而当年的这十几手法在当前对我们设计的学习都仍然很有启发。
03
文远楼的功能
文远楼的平面功能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快题”素材。
入口的交通体系一目了然,各个功能的布置“四平八稳”,没有黑房间,主入口的与次入口的设置在我们考试的时候很有借鉴意义。
当大家在考试时对于开口方向拿捏不准时,可以借鉴文远楼的形式,进行主次入口的对开,但要注意开设的形式。
建筑的开口是为疏散设置,开口的大小、个数、方向也与建筑的功能和服务人数有关。
文远楼主入口右侧有300人的报告厅,报告厅后侧有疏散门,一般来讲报告厅的设置是单独设置或者顶层设置。文远楼的次入口处设置有楼梯在西侧过道设置有厕所。
北侧的各个画室面积不同,不同的画室有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设计中如果有涉及到画室,我们可以设置在北向,既能够保证一定的日照,又不会有较强的阳光直射损害画作。
建筑西侧的南北两侧都有阶梯教室,均设置在走廊尽端,对我们快题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
文远楼有专用的3步楼梯,报告厅又有独立的逃生梯,在门厅的地方都有楼梯设置。
二层设置有老师休息室,厕所的设置主要为老师服务。
二层西侧主要设置了阶梯教室,阶梯教室与楼板之间有一定的高差,因此设置了三跑的旋转楼梯,这也是当时的造价和造型决定的。
厕所的设置采取了降板设置,在走廊的北侧也有降板的处理,在交通的处理上当时并没有过多的无障碍设计,因此频繁进行了降板处理。
注意:我们当前在考试时,尽量进行简化处理。
在建筑的三层有阅览室,出现在建筑的主门厅之上,四层仍然有阅览室,但更大的面积为屋顶花园。
全部的教室和办公用房为南北朝向,大中型的阶梯教室出入口设置,有利于上下课时大量人流的集散,文远楼的起伏主要是层高决定的。
建筑的高差,在外观上也很有节奏感。建筑体块层高的变化,也反映在功能上。
当时工程任务十分紧迫,也体现设计师的功底十分深厚。
文远楼内部没有多余空间,在当时设计时也很注重结构和材料的节省,巧妙运用了工程学和力学原理,没有丝毫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同时娴熟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主义手法。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文远楼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04
文远楼剖立面
文远楼的剖面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剖面图一定要反映建筑的空间变化。剖面要能够反映功能上的高差变化,在文远楼内有多个阶梯教室,因此剖面图的选择十分重要。
主门厅一侧的剖面图反应出了门厅部位的挑空空间,以及东西面的采光关系,同时后侧的楼梯的构造做法也能够清晰地反映。
南立面图上体现了建筑整体的高差关系和建筑的天际线,建筑的高低韵律也十分出色。
随着文远楼的节能改造和设备的添加,如今的文远楼立面上也有新的变化。
外墙立面随着不断地改造,总体外观上仍变化不大。立面窗之间的面积比例基本达到了1:2.5:1,这种比例会让整个立面不再呆板。
西立面上,能够反映建筑的高低错落的韵律感,现代建筑的非对称型的对称关系能够在各个立面上体现出来(具体内容请观看授课内容)。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远楼
设计者们
01
黄毓麟
文远楼的设计师黄毓麟在文远楼还未竣工时就不幸去世,年仅28岁,是建筑界的一大损失。
黄毓麟是1940年之江大学建筑系培养的毕业生,在学校接受了扎实的“布扎”体系教育。
事实上,同济大学是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在当时号称为“八国联军”,各个国家的归国人才汇聚于此,可谓人才济济。
而在当时,文远楼的设计也完全是在一种“快题”的形式下展开的,黄毓麟的导师谭预垣教授对其影响很大。
02
哈雄文
哈雄文则是文远楼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沪江大学教授、系主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营建司长。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等职。
03
谭恒
谭垣,能够娴熟地使用6b铅笔妙手改图的设计教学,以此在国内建筑圈里久负盛名。
而他的学生都知道,“sketch”这也是老师三句不离的一个单词。
(谭垣教授的手绘稿)
而这个草图不仅仅是“手头功夫”,是开始设计的第一关键环节,这告诉我们,手绘画的好,设计不一定能够做的好,但是手绘画不好,设计一定做不好。
草图,强调的是构思,往往体现酝酿设计的灵感,是启发整个设计的灵感,谭垣教授绝不允许学生轻易丢失。
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我们学好手绘,尤其是设计手绘和设计草图的重要性。
文远楼与包豪斯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
总平面的功能分区、几何形长方形组合,平顶、横向大玻璃窗采光,读懂文远楼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不用死背硬记。文远楼的设计,大多可以在包豪斯大楼里找到原型。
有三条线联结了同济与包豪斯的建筑规划教育:
作为系主任之一的黄作燊先生曾师从于包豪斯校长、现代主义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他到同济之前,尚在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期间就把包豪斯的思想带到中国的建筑教育中。
冯纪中先生在他奥地利留学期间已成为坚定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年轻建筑师。
与之相同学术志向的金经昌先生也在德国期间完整地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想理论的方法并在德国积累了相当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经验。
以李德华、罗小未等为代表的一批圣约翰大学建筑学毕业的学者曾直接师从来自包豪斯的鲍立克教授。
鲍立克因为纳粹对包豪斯学校的政治迫害,从德国避难到上海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对学生影响很大。
由此可见,包豪斯之于同济大学和文远楼,都有极深的渊源,这就造就了这所百年名校,造就了文远楼的传奇。
-over-